1、基本情况
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2月,依托于浙江大学。科研基地将遵循“领域需求导向、学科交叉创新”的发展理念,融合多学科先进技术为文物领域重大需要提供针对性数字化技术支撑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将定位于体现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学科交叉、先进创新技术转化、标准化建设来引领文物数字化行业的战略发展;通过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培育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梯队;通过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交流逐步实现我国文物数字化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科研基地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方向设立三个研究室开展研究工作,包括:数字化采集与考古调查研究室,主要研究文物数字化采集技术并开展石窟寺考古实践;大数据分析与文物价值研究室,主要开展文物大数据平台技术研究并开展平台运营服务;数字化监测与文物保护研究室,主要开展文物本体与环境变化监测技术研究与数据分析。基地还将设立办公室进行日常管理与联络协调。同时,基地将充分结合浙江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基地(同时是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试验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开展相关平台环境建设工作。
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王旭东,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副主任黄华新,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教授;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包括:
王明明,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石镇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
李 军,新疆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
张颖岚,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杭 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
赵 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教授;
铁付德,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曹锦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
鲁东明,浙江大学,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主任/教授
詹长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研究员。
2、研究方向
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究方向是研究突破石窟寺文物本体、赋存环境信息采集与感知机理、文物本体病害演变机理等基础问题,研发专门的文物本体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形成文物大数据永久存储与智能分析处理能力,制定相应的标准,为石窟寺等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家战略支撑;针对文物本体所隐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科技价值信息,研究突破文物大数据的知识挖掘与发现等技术,并构建针对相关学科的数字化学术研究平台,服务于人文艺术与考古研究以及博物馆的展陈利用;围绕石窟寺文物本体现状高保真数字化采集和本体病害演变机理研究的需求,建设文物数字化相关学科。
近三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石窟寺文物高保真数字化采集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基于感知数据石窟寺文物微环境与本体变化建模与分析技术研究;文物信息存储管理分析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与整体解决方案构建。
3、科研人员
科研基地现有科研队伍呈现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已涵盖考古、出土文献、古建筑研究、文物保护、博物馆学、艺术史、计算机、光电、物探、设计、图书馆、出版等多个学科门类,目前有高级职称27人,中级以上职称者占80%以上。
4、科研设施
浙江大学在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方向已投入了1770万元经费研发了多源遗址信息感知与实时采集、多尺度考古发掘信息全方位记录与再现、复杂文化遗产高保真采集与重建、预防性保护信息感知、基于云平台的文物保护综合信息资源处理等实验平台;购置研发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巨幕投影、高保真数字化采集等文物数字研究的专用设备。
同时,为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试验工作,浙江大学于2011年4月启动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试验基地(一期)建设工程,学校在紫金港校区规划了10亩土地,专门支持文物保护试验,目前已落实了3亩,投入了近1000万元的建设经费,完成了基建工程建设,正处于技术试验平台的设计部署阶段。
5、科研成果
科研基地于2016年底刚刚成立,目前在初步建设阶段。
6、基地主任
鲁东明,男,1968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7、基地联系人:刁常宇 联系电话:15888825508电子邮箱:dcy@zju.edu.cn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西3A楼203B室
邮编:3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