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基地-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联盟智库 >> 正文

浙江大学基地

创建时间:  2017-10-15     浏览次数:


基地主任

鲁东明,男,1968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1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7年10月晋升副教授、2000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2003年1月任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秘书长。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计划,2010年担任数字文化传媒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与首席科学家。由于文物数字化领域取得的一些开拓性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分别于2005年、2010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1996年以来,鲁东明一直致力于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工作,担任古代壁画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古代壁画数字化技术研究工作;2010年3月筹备组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2010年5月起承担国家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秘书处工作,2012年3月起推进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战略合作四方联盟(浙江大学、新疆文物局、浙江文物局、塔里木大学)工作。近五年来,主要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浙江省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试验基地建设专项等10余项文物数字化紧密相关的国家或省部级项目(课题);申请发明专利22项、已获授权6项,获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EI收录30篇。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敦煌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入选2000年入选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并在中国馆展出,开创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先河,取得国内外高度评价;出版英文专著“Digital Preservation for Heritages”(Springer 出版社,2009),全面综合论述了文物保护领域的数字技术,覆盖数字采集、辅助研究、辅助保护、数字陈展与数字利用等各个方面;自主研制国内第一套石窟寺壁画自动采集装置及拼接系统,全面应用于敦煌石窟壁画数字采集,推广应用到宁夏须弥山、新疆龟兹等石窟数字壁画保护;作为负责人自主研制的考古发掘与遗址信息采集装置及处理系统,广泛应用于浙江良渚、内蒙古辽上京、湖北荆州熊家冢、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甘肃敦煌莫高窟等考古发掘现场或遗址;自主研制的国内第一套大规模石窟寺遗址微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应用于莫高窟石窟群,推广应用到甘肃炳灵寺、新疆北庭等遗址环境监测;主持建设了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含28个高校、10万多件文物信息)、敦煌壁画数字资源库(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各投入1000万)。






上一条:馆藏文物保存环境_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