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创建时间:  2017-10-12     浏览次数:


1、基本情况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位于陕西西安市雁塔区乐游路31号,成立于_2010_年_10_月,依托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体制机制、目标、宗旨等介绍;科研基地下设陶瓷文物、古代壁画、古代纺织品、泾渭基地文物保护修复等专业研究分室,学术委员会由13个委员、7个顾问组成。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办公大楼

2、研究方向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发展目标是围绕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需求,促进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技术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提取出土文物的完整、原真信息,同时抑制文物材质劣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的规范化、科学化。科研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场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现场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现场文物保护标准化、规范化研究。

3、科研人员

科研基地现共有专职研究人员48名,目前有高级职称21人,中级以上职称者占58%。

4、科研设施

科研基地实验室面积约1500平方米,科研人员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约300平方米,科学分析、临时库房约300平方米,拥有净水设备、去离子水设备、X光机、低压抽真空操作台、数字图像采集系统、体式可移动显微镜、高精密度恒温恒湿空调设备、色度仪、便携X-射线荧光光谱仪、文物保护应急抢救车、小型喷砂机、高倍显微镜、普通显微镜、缝纫机、霉菌吸除器、三维扫描仪、数控超声波清洗器、偏光显微镜、高精密度恒温恒湿空调、超声波洁牙机、微型台钻等文物保护修复以及科学分析专业设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金属陶瓷文物保护实验室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古代纺织品保护实验室

5科研成果

多年来,科研基地承担了“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现场有机质文物残留物保护材料研究”“秦都雍城城址区域考古调查、发掘与专题研究”等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基于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科研基地研究人员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0余篇。

围绕基地设立初衷,科研基地集中开展了考古现场科学调查、脆弱质文物现场保护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在考古现场科学调查方面,将高清数据采集、近景摄影测量、像对式数据扫描、多光谱照相、色度分析、显微照相等手段应用于宝鸡石鼓山西周墓、长安韩休墓、西安交大汉墓、汉阳陵东阙门等遗址考古现场信息提取。在脆弱质文物保护方面,通过对神木石峁遗址、高陵明墓、青海都兰吐蕃墓地、新疆喀拉苏墓地等遗址出土漆木器、纺织品以及皮革类文物的现场保护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考古现场科学调查、脆弱质文物现场保护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不仅丰富了考古信息的获取量,提高了脆弱质文物的保存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考古现场文物信息提取与记录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促进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整体水平。基于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方面的成果,科研基地荣获“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科技创新二等奖一项、田野考古奖4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6项、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3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科研基地与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高校合作,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毕业的学生在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就业,且多已成为业务骨干。另外,还和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合作,培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工人10余名。将科研课题和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发表了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还完成了大量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科研基地还举办国家文物局“铁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等2届,举办“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3次。

基地近年的工作得到了考古及文保界的高度赞誉,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炜林、副主任赵西晨分别当选“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

科研基地目前具备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壁画,干燥漆木器,饱水漆木器,石刻砖瓦,甲骨,玺印符牌,钱币,牙骨角器,织绣,玻璃,琉璃类文物修复、文物保存微环境控制技术保护设计资质(证书编号:61001-2014)。

相关保护案例:

近年来,通过唐李倕墓出土头冠和身体饰件、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棺木、陕北米脂汉墓出土玉覆面以及新疆喀拉苏墓地出土身体饰件等多个实验室考古项目的实践探索,项目组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即无损探伤—整体分区—试清理—分区清理—保护修复复原,并遵循在整个清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信息、保存脆弱文物的工作原则。尝试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记录发掘清理中的各种遗迹信息,如高清照相、三维扫描、数码照相、摄像、显微照相以及电脑绘图等。同时结合传统的记录和绘图方法,使信息资料得到更加全面细致的记录。实验室考古清理的目的不仅限于揭示所有遗迹遗物原始的位置关系,更重要的是有根据的对各个装饰组件之组合关系的复原,以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本成果得到考古学界及文物保护届多位专家学者的认可,其中由本基地主持的唐李倕头冠、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M4棺木的实验室考古及复原项目荣获由中国考古学会颁发的“考古资产金尊奖”。

基地先后配合本单位考古工作,对西汉凤栖原遗址、宝鸡石鼓山遗址、汉阳陵东阙门遗址、韩休夫妇壁画墓、甘泉金代壁画墓、交大西汉壁画墓、秦汉血池遗址等进行了现场科学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后续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同时帮助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宁夏考古研究所等兄弟单位,对其省内发现的重要墓葬壁画、遗迹进行了现场科学调查。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现场科学调查体系,能够为考古学、文物保护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引领了国内考古现场调查研究,并与国际接轨,取得了大量成果,得到了考古学家的重视与赞赏。其中对于墓葬壁画的现场调查在国内开展最早,成果丰富。此外,最早提出了建立类似于GIS系统的布点法,建立以点为单元的数据资料存储方式。该成果通过大量的数据、影像资料的记录、分析,表明考古现场调查是现场科学保护和后续考古学研究的关键部分,并且是不可逆部分,一旦错过将无法弥补。通过与多家单位多手段的现场科学调查,发现了大量重要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这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学家对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了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的融合,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推动了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的发展。

在国家文物局“秦始皇帝陵园K0007陪葬坑出土彩绘青铜水禽保护修复”专项和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资助下,基地开展了彩绘青铜水禽的保护修复和制作工艺研究工作。在保存状况调查和病害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保护材料和工艺对比试验,确定了保护修复技术工艺路线,开展了彩绘青铜水禽的保护修复工作,为严重矿化并且表面有彩绘装饰青铜器的保护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通过多种自然科学分析手段对彩绘青铜水禽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在全面揭示、阐释青铜水禽在铸造工艺、合金工艺、装饰工艺等方面工艺特征的基础上,首次发现了失蜡铸造工艺的证据,并从铸造技术角度对青铜水禽为失蜡法铸造而成进行了论证。该项目是文物保护修复和制作工艺研究的典范,不仅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得以有效保护,而且为全面了解战国晚期秦国(或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器冶铸工艺和装饰工艺,以及探索秦国(或秦代)与其他地区或文化在青铜工艺上的交流与互动提供重要的信息。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实施,培养了1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实现了产学结合。

6、基地主任

科研基地主任王占奎研究员

7、基地联系人:邵安定 联系电话:13772106901电子邮箱:andingshao@hotmail.com_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乐游路31号邮编:710054






上一条: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下一条: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基地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