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
过去五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762处,国保单位共计5058处;4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新增3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并列世界第一;23万多家文博单位安全大排查全面完成,300余项文物出入境展览精彩纷呈,1200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家”……
全国文物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凝聚,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文物工作取得开创性、历史性成就,全面发展的文物事业在新时代谱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
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落地见效
“十三五”是新时代文物事业全面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国文物系统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标对表,谋大事、抓改革、破难题,强担当、聚合力、求实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
《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印发,《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编制完成;首批19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重点项目启动;出台《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管理办法》,规范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203家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初见成效;《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发布,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破除文博人才发展瓶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办法(试行)》出台,更好统筹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出台,提升大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深化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文物安全防护网织牢织密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文物安全永远是“零起点”,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不能有丝毫含糊。
“十三五”期间,我国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发生重大灾难性文物安全事故。
国家和省级财政年均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文物平安工程,文物博物馆单位安防消防等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先进技术和专有装备建设得到加强,全国共建设2000余项国保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建立全国文物安全案件(事故)数据库。
全面完成全国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排查文博单位23万多个,提请国务院对33家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文博单位实施挂牌督办。
与公安部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侦破各类文物犯罪案件3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000余名,缴获涉案文物6万余件;公安部持续发布五批A级通缉令,通缉5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已到案49名,对文物犯罪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文物安全纳入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考核巡查范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指标体系,20个省份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整治法人违法、文物安全督察检查、行政执法长效机制更加健全;严肃查处一批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违法案件,严格责任追究,健全文物违法行为惩戒机制;有效提升基层文物行政执法能力。
强化科技在文物行政执法中的应用,自2017年起连续4年,每年抽选5市70处国保单位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对监测发现的文物违法问题进行督察督办;进一步完善“12359”文物违法举报电话、邮箱、信箱和举报网络平台等各类文物违法举报信息受理流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工作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状况切实改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持续完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全面展开。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万余处;公布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达13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左江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并列世界第一,文明古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举办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开展全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评估。
武当山建筑群等一批示范性古建筑保护项目和布达拉宫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区域联动不断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扎实推进。试行文物建筑开放导则,探索传统村落遗产资源利用示范试点。初步实现从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编制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动将水下文物保护执法巡航纳入中国海警局日常工作,将打击盗捞水下文物犯罪活动列入公安机关专项打击范围。水下文物保护南海基地落户海南琼海潭门镇,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文物考古研究成绩斐然
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配合国家建设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冬奥场馆建设区域基本建设考古工作顺利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实施,4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重要考古发现定期发布,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江口沉银、致远舰等考古发现备受关注。在“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框架下,组织开展丝绸之路考古、“一带一路”中外合作考古、新疆和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考古。
公布第三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3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试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与运行管理指南,《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颁布,更好统筹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
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持续向好
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2019年11月经中央编办批准组建成立了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指导全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已有14家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成立革命文物处。革命文物行政机构从无到有,革命文物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全面开展革命文物调查,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有革命旧址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2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0余万件套。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共计37个,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8个市(地州)1433县(区市),为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组织实施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重点实施湘江战役旧址、四渡赤水战役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等长征文物保护工程,专项检查指导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陕西省和延安市编制印发延安革命旧址群总体规划,延安革命旧址数字及互联网+展示提升等旧址整体保护展示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启动“十三五”时期革命文物保护项目检查。
实施北京大学红楼旧址和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等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博物馆服务公众更精细精彩
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博物馆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人民群众参观博物馆、获取文化知识和艺术审美的基本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博物馆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建成开放,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等改扩建加速,达到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我国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至2019年全国备案博物馆5535家、较2015年增长18%,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占比从23.7%上升到30.9%,博物馆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免费开放比例从85.5%上升到89.1%;全国76%的县市区建有博物馆,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建立了全国可移动文物藏品信息备案系统;全国博物馆加大文物征藏力度,一大批反映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物入藏博物馆,丰富了国家藏品体系;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实施为重点,推进构建文物单位文化创新产品体系;制修订文物行业技术标准63项,文物行业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博物馆热”渐成大势,2019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较2015年分别增长43%、67%、75%;每年超过2.6亿人次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占观众总数20%以上,203家博物馆纳入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研学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346万件套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向社会开放,多地建立省域博物馆在线展示平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2000余项博物馆“云展览”半个月内吸引超50亿人次观览。
完善市场监管,加大政策支持,出台《文物拍卖管理办法》《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办法》,文物市场联合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实行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为民间文物收藏和文物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用文化遗产促进思想交流、文明对话、民心相通,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态势向好,“朋友圈”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文物领域国际合作多次列入国家元首会谈要点、多边双边协议文件。我国开展的10个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和44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24个国家,中外合作考古渐成规模,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在周边国家形成网链,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普遍珍视,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缔结友谊、共谋合作的“催化剂”。
300余项文物出入境展览精彩纷呈,49国参与的亚洲文明展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举办,服务外交大局,赴美国举办“秦汉文明”文物展、赴秘鲁和沙特举办“华夏瑰宝”文物展、赴德国和意大利举办“东西汇流:13-1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赴俄罗斯举办“繁盛的中国18世纪”文物展,“文物带你看中国”数字展示系统实现30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全覆盖。
中国-尼泊尔、中国-罗马尼亚文物双边协定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务实开展;履行大国责任,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全球首批三个“国际文物避难所”之一,向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捐款,“阿富汗珍宝展”国内接力展出、反响热烈;筹备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发起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文化遗产论坛、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成跨国家跨区域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文明交流互鉴的“工笔画”精谨细腻绘制。
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政府与20余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主导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敦煌宣言》,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方案。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共计向我国返还1200余件套中国流失文物,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下,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进展,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新阶段。
让文物活起来更好惠及民众
持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成为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相继印发,有利于阐释文物价值、发挥文物社会功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和拯救老屋行动助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乡村振兴;援藏援疆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河南淮阳定点扶贫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对口支援力度持续加大,文物工作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成效显现。
“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推广,各级文物部门与中国移动、腾讯、百度、网易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2019年淘宝文创产品访问量16亿人次、成交规模较2017年增长3倍,“文创热”成为“新消费”重要组成部分。
五部委联合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成果丰硕,121个示范项目实施、近千家单位参与,孵化“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传媒”“文物+智造”等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初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开放协作、创新活跃的文物+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业态环境,进一步扩展文物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
众多博物馆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与公众的“超级链接”,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集中展示精美文物,讲好文物故事,不断创新文物传播方式。博物馆与教育、旅游、设计、动漫、影视的融合发展渐次开花,《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全面热播,“文物带你看中国”“故宫社区”“数字敦煌”等精品展示使文物插上互联网翅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文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文物保护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文物保护法》修订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地方文物立法进程明显加快,现有17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章、200余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130项文物保护国家及行业标准。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90%以上的文物保护项目设计方案委托省级文物部门审批,文保工程资质管理实行“一网通办”。
文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稳步实施,《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个文物保护模拟研究平台多场耦合实验室运行;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文博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从业人员16万人,市县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势头;国家文物局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展现了广大文物工作者坚守奉献开拓的品格。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安全监管处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展现了当代文物工作者忠诚干净担当的本色。人社部、文物局联合表彰49个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28名先进工作者,3名文博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杨耀燕获评第四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展现了广大文物工作者积极有为的精神风貌。3名中国文物工作者荣获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展现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贡献”。更多的文物工作者默默坚守、甘之如饴,把初心使命书写在平凡的岗位上。
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