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考古教师畅谈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全国高校考古教师畅谈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创建时间:  2020-10-14  赵朋卫    浏览次数:



10月10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暨第二次全国高校考古实习工作座谈会在山西运城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开设考古、文博专业高校的学科负责人和教师代表100余人参会。共同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4点要求为考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赋予新时代考古学的新使命,考古工作者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必达。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峰,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与文物保护司司长闫亚林主持。

座谈会上,首先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作主题发言。四位学者与大家分享了各自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并探讨了各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并提出明确要求。可以深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将其提升到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的高度。要做好考古成果的阐释,多学科的结合,不仅仅是我们跟自然科学结合,更要强调与政治、经济、法律的联系,尤其是与历史融合。此外,还要重视我们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和成就,关注战略性的总体思考。我们有义务把我们探源工程15年的成果以及中国考古学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好、更多样的形式介绍给国内外民众、学术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雷兴山

中国考古学透物见人,重建了古代史,初步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与文化价值,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基础研究还较薄弱,尚未建好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考古学的发展有其自身学科的特点,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还必须以国家需要为导向。考古学不是纯学术的专业,而应是以专业为基础,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着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目的而发展。正如考古前贤苏秉琦先生所倡导:使考古工作成为人民的事业。五千多年的深厚文明,是民族复兴的活水源头和文化沃土;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繁荣的深厚滋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考古学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新时代考古学的新使命是,凝练文明基因,构建价值体系,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

基于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方向,积极建设“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大力开展“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研究,稳步推进“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考古学阐释”。我们一定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守望学科初心,为国考古,为党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优秀的文化遗产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赵宾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考古工作的根本任务、概括了考古工作的基本性质、明确了考古工作的重要任务、肯定了考古工作的主要成绩、提出了考古工作的要求,把我们的考古事业纳入了党的事业的高度,对未来考古工作的发展、进步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我们要探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中华文化的发展问题,要两手抓,一手抓现代,一手抓古代传统,这个使命就落在考古学家的身上,建议考古学家会同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医学等等方面,把它阐释等更加清楚。关于发掘和研究,要集中力量攻关、协同作战、进行深层次的交叉,这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关于人才培养,包括这个夏县基地的建立,要进一步完善,共同分享,解决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我们对考古教学的条件问题,培养更多的青年人喜欢考古并热爱这个事业。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王晓毅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要形成合力,继续深化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全方面多角度的合作。也希望与在座的更多高校开展更多的合作,逐步完善山西的文明基因库建设,跨领域民族融合的山西模式。还要打好基础,以事业单位改革整合为契机,继续争取各地党委和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实行人才提升计划,将现有的人才推进到一流的研究机构和高校进行交流学习。还要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高素质人才,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探索专业人才绩效激励机制。我们考古学科的发展和命脉就在于人,也在于在座的各位老师为考古所输送全面合格的人才:讲政治、讲初心和使命、讲情怀的考古专业队伍。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4点要求中指出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总书记的话让每一位全国高校考古教师都时刻警醒自己,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用专业精神实现“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目标。

会议讨论阶段,来自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等具有团体领队资质的十余所高校和其他高校的教师代表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的心得体会,并从人才培养、田野实习、高校考古实践教学等方面如何贯彻落实讲话精神进行座谈。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王芬

针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核心工作重点做到:一、深入进行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山东大学以泗水尹家城、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济南大辛庄、章丘焦家等遗址为主要内容,在“古史重建”的道路上不断积累,旨在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二、在“研究”路径和方法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以考古学为基础和串联的多学科融合研究,以产生重大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任务,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三、在“建设”上重点提升考古学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阐释能力。近几年,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在田野考古、断代考古、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博物馆建设和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统筹布局、积极谋划。四、学科建设中以考古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最为关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系主任 白彬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在西南考古、西藏考古、中国历史考古学、宗教考古、山地考古等领域已初步形成特色,我们将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总体目标进行人才培养,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海内外考古实习基地,优化办学条件,让更多的青年才俊热爱、投身考古事业;精心组织研究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重点就“考古中国”“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石窟寺研究与人次培养”等进行协同攻关;坚定不移推进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和国际化进程;抓好四川大学新博物馆群落建设;加强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索,避免考古研究碎片化、内卷化的倾向,提升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马健

在当下,加强田野考古实践教育已成为高校考古学科的首要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建议我国高校考古学科聚焦以下四方面问题:1. 积极建设设施完善、环境良好、科学规范的田野考古实习实践基地。2. 实现各大高校之间实习基地的开放共享,鼓励实习基地向国际开放,建成为世界培育高水平拔尖人才、交流经验、合作共赢的国际平台。3. 丰富田野考古实习内容,引入国际科技前沿技术手段,增加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等教学内容。4. 在内涵丰富的重要遗址建立基地,鼓励多单位协同、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国家急需的重大学术问题。

同时希望国家文物局支持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每年保障发掘项目,发掘面积稳定支持。对建设完善,培养能力强的高校给予实习经费支持(不限于985)。设置专项基金,鼓励有能力的高校建设基地。会商教育部,将文物局对高校人才培养评估的情况作为学科评估的重要内容。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余西云

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的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关键。几代考古学人脚踏实地,立足田野考古和科研实践,在考古学理论方面取得许多创新,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梳理、概括、总结,使其系统化,逻辑化,形成理论体系,彰显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成就,为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做出示范。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 郑君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考古学不仅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社会政治价值。因此,我们在学科设置上,对于考古材料阐释如何体现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加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阐释的手段和方法要有变化,在田野实习中怎么体现价值、阐释体系,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希望吉林大学的夏县实习基地能够对高校开放、对公众开放、对国际开放,充分发挥教育意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郜向平

作为地方高校的考古专业,我们要立足河南,做好学科建设,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中原地区考古研究工作。目前,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教师团队近40人,设置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有中原地区特色的田野考古实践育人模式。专业组织实施了“中华文明根系研究”,开展铸铜手工业研究,积极参与“夏文化研究”,以重大项目引领学科建设工作。相信在各级文物考古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能为中原地区考古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副系主任 刘兴林

我们的教师体量非常小,共15位老师,但是我们尽量做得精致一些。体量虽然很小,我们坚持内涵式发展。考察吉林大学的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以后,很感慨,现在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去建设更好的实习基地。我们的实习是综合性的,不是单纯业务学习,还涉及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系主任 华玉冰

我们初步想法,还是要抓田野考古实习,我们尽可能在工地保持两个教师“一老带一新”的基础上,把一些具有田野经验的教师请到工地,力争培养优秀合格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谈到了学科的融合问题,我们学校成立了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实验室,把我们的化学生命科学、物理、司法鉴定中心的专家都纳入进来,期望能申请考古中国课题的有关项目。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系主任 李君

对我们考古人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极大地增强、坚定了我们的考古自信。从2018年起,山西大学就开始在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支持下建设了大同新石器遗址实习基地。目前我们有9位领队,我们要求每一次带实习必须有一位有领队资格的老师主持和两位年轻老师的辅助。在学科建设方面,史前考古是山西大学比较强的传统力量,商周考古也是我们的特色,另外依托北朝考古丰富的遗存,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北朝与艺术考古。基于全社会尤其是山西省对文物人才的要求,比如文物保护,古建筑等方面,我们已经开始招收两届文物保护方面的本科生,古建筑方面正在积极的筹划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王晓琨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习起,就将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三个专业学生一起进行考古学实习训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今后的实习将继续延用这个传统。严格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勘探、发掘、记录、绘图、照相、取样、撰写报告等考古实习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为学生系好、系紧考古的第一道扣子;同时将考古发掘的学术成果融入到大同地方建设中去。以考古带动文化,带动地方在扶贫、旅游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 王新天

厦门大学的考古学科是立足东南,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利用这样的地缘优势,塑造了我们教学和科研上浓厚的特色,所以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是可以贡献我们独特力量的。厦门大学的考古学科在遵循基本学术体系的基础上侧重于东南的民族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薪火相传,先后在东南各地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厦门大学校考古专业毕业生大多扎根东南,成为东南战线的骨干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 肖小勇

中央民族大学应该在民族考古、边疆考古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要用考古学材料、用考古学的方法来揭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于考古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也深知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目前仅有14位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师资队伍,年轻老师职称晋升特别困难。引进高端人才方面也面临着问题,由于学校规模不大,在和其他高校引进人才的竞争中间我们往往处于劣势。所以我们也在探索一个新的路径,就是将考古学和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融合,创新实验班逐渐打通不同的学科。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冯小波

我们应该既感到自豪,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其中他在2020年9月11日的与科学家的座谈会上专门提到占据考古学研究时间段百分之九十的人类起源研究,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落实,国家文物行政部门至少应该将一半的人力、物力用于加强人类起源的研究。

要加强考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开设“考古频道”、拍摄“重要考古发现”纪录片和电影、出版“考古通俗读物”等。

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放、管、服”工作,出台相关诸如实习基地的建设标准等行业标准,解决考古工作人员的待遇等。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钱益汇

我们在未来要更进一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最高标准和要求。围绕考古中国、探源工程等课题贡献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智慧。在未来,希望依托首都师范大学各个学院、学科的力量。尤其是史学研,在世界考古方向给予更多关注。另外首师大有8名考古领队和8位学者从事手工业考古研究。在社会服务和遗产保护方面也开展相关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学院的历史教育学力量,在考古进社会、进中小学,考古进教材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魏继印

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超过百万,生源质量较高。河南省文物资源丰富,考古、文博及文物保护人才需求量大。全国范围内有些省份如青海、宁夏、贵州等省考古教育力量相对薄弱。因此,河南大学也向考古教育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投放招生指标,最大限度地为考古事业培养人才。河南考古的主要特色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夏商时期遗存特别丰富,河南大学利用区位优势进行发展,以夏商文化研究、文明起源研究为主要方向,加强考古研究,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把科学研究积极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考古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系主任 郑建明

结合复旦大学考古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有两点要求:

第一是希望国家文物局与教育部能出台推进高校考古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四点要求中的第四点关于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相符合。从目前全国高校的专业发展来看,除少数学校以外,多数学校考古学科建设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备,学生招生不足,学科的影响力欠缺等问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高校学科发展的师资与经费等问题。具体到复旦大学考古学科的建设,需要迅速推进考古学本科专业的建设。

第二是要切实解决考古学专业硕士生的实践与培养问题。专业硕士目前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考古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也是以后进入各地方考古所的主力军,因此专硕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水平问题。目前专硕的培养中存在着数量庞大、基础不扎实、实践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希望国家文物局能在考古学专硕培养的实践环节能给予更多的政策与经费支持。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徐峰

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起步较晚,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初见规模。学科现有在编专职教师12人,师资规模仍然偏小,发展后劲受限。在师资力量发展上,我们会循序渐进,稳步拓展。在学科方向上,我们在长江下游考古、六朝考古、艺术考古等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考古实习基地的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我们将继续深化这几个领域的研究,在教学和田野实习上加大经费投入,真正提升我校的本科田野考古实习水平。南京师范大学未来会在考古学专业人才引进、考古学教师职称晋升方面,根据考古学自身特点相应制定合理的标准;同时在校权威刊物认定中增加考古学刊物。我们希望充分利用江苏特别是我校所在的南京得天独厚的地下、地上考古文物资源及馆藏文物教学标本,充分发挥包括退休老教师在内的教师学术专长,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田野考古实践工作能力培养,将我校考古学科建设成为江苏省最具规模最重要的考古文博人才培养基地,以向基层考古文博机构输送更多的优秀从业者。

上海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徐坚

上海大学继2019年开始招收文博专硕,目前正在积极筹备考古学本科专业,此外,也在紧锣密鼓地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上海大学按照新文科思路,即文理融合、国际融合、教研服融合的思路发展考古学,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的追求。上海大学考古学科大力发展具有理论导向的系统考古学、行为考古学和认知考古学,与国际发展前沿接轨;发展山地考古学和水上考古学,深化和细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体现了我们对“中国风格”的追求。上海大学考古学科已经形成了两院一馆三平台三基地的格局,初现“中国气派”。2020年秋季,上海大学文博专硕研究生在山东滕州岗上开始田野实习,并计划在此建立实习基地。上海大学高度重视考古学科的发展,在引进人才,基础建设,以及申办专业上都有给予了极其有力的支持。上海大学希望未来能在国内外开展更多具有理论导向的考古学项目,比如基于中程理论的民族考古学、小生境全幅考古学、工业考古学等等,相信我们将在建设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道路上进步更快。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 徐昭峰

首先,建议国家文物局在重视重点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基础上,关注地方高校特别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推动地方高校考古、文博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其次,建议国家文物局在推动片区考古、文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发挥作用。推动成立以重点高校为牵头单位的片区考古、文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体,实现以强带弱、以点带片。推动成立片区高校考古实践教育基地,由国家文物局统筹资金,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实习、服务地方等方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为区域性集高校学生实习、高校和地方文博单位人才培训、公众考古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宋新潮

座谈会最后,宋新潮副局长作总结发言。他代表国家文物局并结合自身体会从八个方面谈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认识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一、“考古学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考古学的时代定位?”宋新潮表示,考古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明确了新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考古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广大考古工作者承担着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大责任,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砥砺前行、服务大局。

二、高校始终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事业的坚实基础。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有应知应会的基础课程,也要讲授自然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田野考古工作是获取所有资料的重要途径,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高校教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仅传授考古学知识和技能本领,也要将我们对考古学的理解和情怀传达给学生,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择一业钟一生的优秀人才。

三、不断完善考古学学科专业体系。考古学本身就是交叉学科,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个学术研究领域。在发展传统考古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培育水下考古、科技考古等新兴学科,不断丰富、拓展考古学学科体系。希望高校更多牵头筹划或参与“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以重大项目带动学科建设。此外,要抓紧构建世界考古学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课程内容,扭转中国考古学长期关注国内、忽略国外的局面,补足短板,通过不同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更深刻的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四、自觉承担考古学理论研究任务。学术研究不能排斥纯理论研究,期待未来高校关注考古学理论研究,多做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和探讨,不断拓展中国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

五、重视科技支撑作用,加强自然科学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考古工作的发现和分析能力。今天的考古学已经不能再单纯依靠大面积揭露来获取资料、获得重要发现,而是要通过采用各类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的从单位面积中提取各类信息,用最小的发掘面积、获得最多的资料、数据,多维度的展现古代社会面貌。高校在科技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应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学术优势,促进考古学与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创新研发考古信息提取、检测、分析的新技术,有效提升田野考古的信息提取和研究能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中国考古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高校一直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非常积极的带动作用。国际合作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我们要争取教育部、高校的支持,让更多优秀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主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考古学、介绍中国考古工作的新发现、新成果,让更多国际学者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展;同时,也要让更多优秀学生走出去,开拓眼界和思路,了解国际同行在做什么、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开眼看世界;我们还要向国际学术界,特别是周边国家开放,欢迎更多外国学者、学生来中国学习考古,参加重要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当代中国的繁荣富足,增进我们与国际学术界的情感。

七、做好考古成果普及和宣传。高校考古院系应该从学校教育做起,积极将考古类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各院系学生开放,让更多高校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考古学和考古工作。同时,可以举办学术讲座、社团活动、公众考古活动等,多渠道传播考古知识和考古工作成果;积极编写科普读物和知识读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进程,展现中华文明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

八、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支持高校建设考古基地,不断促进高校田野考古的设施配置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各高校也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各单位“十四五”规划编制和相关政策制定,明确要求、措施和目标,确保政策落地。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做好服务,支持高校考古院系加强自身建设,也期待高校为行业发展、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来源:国家文物局




上一条:山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六个新突破
下一条:贝鲁特大爆炸后续:文物受损情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