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举办“中印论坛: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学术报告会-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举办“中印论坛: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学术报告会

创建时间:  2019-05-27  赵朋卫    浏览次数:



5月27日,敦煌研究院以印度学者访华团到访莫高窟为契机,为促进双方学者的合作交流,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举办了“中印论坛: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学术报告会。此次印度学者访华团由来自印度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新德里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西孟加拉邦桑提尼克坦印度国际大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新德里电视台,紫带艺术中心等高校和机构共25位学者组成。

学术报告会由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主持。张先堂研究馆员首先对印度学者访华团的到访表示了热烈欢迎,对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组织、促成印度学者访华团的成行表示感谢,此次访问也使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众所周知,佛教源于印度,经中亚、过敦煌传到中原地区,敦煌研究院的学者长期以来都在关注和研究敦煌与印度佛教艺术的关系,借此良机,期待此次学术报告会为印度与敦煌的学者共同探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提供平台,分享研究的心得。

印度学者访华团的副团长阿妮达·莎玛教授在随后的致辞中提到,非常高兴来到敦煌,至为感谢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和敦煌研究院的辛勤工作和诚挚欢迎。这次印度学者访华团除了印度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新德里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等大学的教授外,还有来自相关领域但不同专业的年轻学者。通过这几天在莫高窟的参观考察,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敦煌石窟里的壁画非常精美也保存的非常好,希望将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再次访问敦煌。

学术报告会分为四场,第一场由印度尼赫鲁大学的阿隆南教授进行了题为《印度早期的佛教石窟艺术》学术报告。阿隆南首先回忆了2012年时与敦煌研究院学术交流的美好回忆。随后,阿隆南以印度著名阿旃陀石窟以及其它石窟为例,向在座的学者展示了与敦煌相似而又不同的印度石窟情况:从支提窟、木制窟檐、架穴、僧房窟、菩提叶形窟门门楣、壁画重绘、供养人、榜题、古代营造工匠的身份及传承、佛传故事到印度佛教石窟壁画的现代保护设施等,使在座的学者领略了与敦煌石窟同源的印度石窟佛教文化艺术的现状。

第二场学术报告的报告人是来自德里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教授阿尔帕纳·维尔玛女士,她主讲的题目为《中国:繁荣的旅游业基地》。阿尔帕纳的学术报告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从中对以下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是旅游业繁荣的基础条件;第二部分是比较中国与印度的旅游业;中国作为一个繁荣的旅游业国家有哪些启示?在报告最后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旅游基地,既非常具有潜力,也存在国际旅游中有着如语言障碍等需进一步努力的地方,而中印双方可以借“一带一路”发展的契机为带动,以佛教、敦煌石窟为例,增强双方旅游业间的互动。

第三场学术报告的主讲人是来自德里大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的加尔吉·戈斯瓦米女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古代壁画中的乐器与舞蹈,她作了题为《印度飞天》的学术报告。报告先是介绍了飞天形象的宗教背景和概况。印度飞天名称在本土有很多个,其飞天艺术造型从身姿朝向、手的造型象征、脚部和眼睛注视方向的不同,对比印度的古文献,可以看出飞天艺术造型的本源与古印度的舞姿颇有渊源。加尔吉女士从三个时期的划分论述敦煌飞天变化,其中隋代之前的敦煌飞天与印度飞天的艺术造型相近,多个动作或表示游泳、或象征从天空落下;其脚部动作或其手做出的动作则或表示采花、吹笛,或象征鸭脸、捻针线等。加吉尔还论述了敦煌飞天中蕴含的舞蹈元素具有的现代意义,中国诸多现代舞的造型如“倒踢紫金冠”等动作都可以在敦煌飞天中找到本源,中印共同的佛教艺术造型——飞天深具文化内涵。

第四场学术报告的主讲人是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元林研究馆员,主讲的题目为《莫高窟第285窟西壁神衹图像》。张元林通过列举敦煌、埃及、欧洲、印度、中亚的考古出土实物,详尽论述了莫高窟第285窟西壁神衹——日天、月天、摩醯首罗天及其头冠中风神的源流与地区性的变化乃至神衹地位的异同。他指出,这些神衹尽管在不同宗教中名称、地位有所变化,但其最初的神格中的一些功能则被延续和保留下来;同时,它们的图像在一次次底发生变化的同时,仍然顽强地保留和延续了原型图像的一些基本的图像元素。这些图像上反映出的这种在“被同化”的同时与当地固有的图像“共存”的有趣现象,其实正反映出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汇所具有的渐进性、多向性和多层次性。

在座的学者和来自敦煌研究院各部门职工对四场学术报告报以热烈的掌声。报告会之后,张先堂副院长代表敦煌研究院与印度学者访华团代表互赠礼物以表纪念。


来源:敦煌石窟公共网





上一条: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
下一条:陕西省首家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机构成立